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我读了《图像: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》一书。在这个充满图像、短视频的信息时代,碎片化的知识冲击着我们的大脑,如何读好图像也成为一项技能。
本书中,作者就当前社会现象,从感知、文化、技术与媒介的视角进行了分析。全书以500余幅横跨各时代、各文化派系的视觉代表图片,阐释了从油画到摄影的读图技巧,展示了如何理解图片、运用图片、创作图片。如作者在分析图像中的“正面”模式时,从宗教画的传统、视觉习惯、透视法、“窗户论”等理论的演绎入手,解释人们惯有的视觉习惯是什么,如何从绘画中观察世界、了解世界。
如今,我们身处图像时代,需要懂得图像的运作机制,掌握视觉文化的内在机理,以便通过图像更好地表达观点、立场。本书中,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到摄影、电影、数码技术的新变化,作者带领我们走进一部关于图像的美丽世界。
无论是普通人、艺术家还是学者,在欣赏艺术展品时,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。学校教育、成长经历、日常观察、所看所闻,将影响人们对于图画含义的理解。对于著名画作的赏析,则来自众多艺术家、收藏家、评论家的鉴赏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制造图像、获取图像无比容易的年代。只要拿起手机,分分钟能拍出几十张照片,或者在网上找到任意想看的世界名画。但也因为太过容易,我们对待图像总是漫不经心。这本书并非要教读者成为艺术史学家,而是想提供一把钥匙,让人们可以更加了解身边这些观察对象的运行机制、核心内涵,既包括绘画作品,也包括电影和广告。理解我们身处的图像世界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至此的,或许能让我们感到,生活并非虚妄,一切皆有意义。(许晨铭)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西方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7 联系邮箱:5 626 629 @qq.com